©蜜瓜掉了 | Powered by LOFTER

二刷归来,有一些细节想与大家聊聊

二刷的时候,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刷时候那种每时每刻热血沸腾的感觉不再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持久的更悲伤也更欣慰的情感。

我看着戴安娜从天真烂漫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了能包容人类的神。看着别人的成长,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。

当我看到最后的时候,我的内心依旧盈满着感动。看着史蒂夫充满笑意的从容告别,看着他在开枪前最后的犹豫、微笑以及坦然,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去贯彻自己的信念,去承担起哪怕再大代价的责任。

戴安娜在目睹了亲爱的同伴、战友以及恋人的牺牲后,她从自己混乱的状态中又觉醒了自己真正的信念。这个信念不再是史蒂夫教会她的,也不再是她曾经深以为然的故事中的,而是她真正在这场战争中亲眼所见、亲身体会到的:人是复杂的,人是一切的美好与不美好。这个认知甚至颠覆了她从出生起就形成的世界观,这样的认知让她意识到了人不单仅仅是“神的造物”,而已经是不以“神”的意志为驱动,拥有自我的“人”了。

 

所以,“人”与“神”是多么平等啊。

 

那么“神”要如何去面对“人”啊。人的错不是神造成的,而是来源于人的本质;当人犯错的时候,天神也没有权利去毁灭他们了。

所以神要爱人,神的爱是包容人,是相信他们在一切混乱中还能觉醒与恶并存的美的本质。

 

这是她从史蒂夫所教她的“人”的概念中升华出的自己的理解。

 

不过要说缺点的话,也许最后那句 love is the greatest power产生了误导,让满足于只把love按自己理解的“爱情”去解读的观众止步于此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说了很多主角二人,我二刷后却想谈谈希波吕忒。

她的角色只出现在了电影的第一幕中,却让我捕捉到了无数的细节去解读这样一位“母亲”。我认为她是一个极赋古典式戏剧中“母亲”形象的角色。

 

希波吕忒有四次让我感到她是一个“母亲”。

 

第一次是当幼小的戴安娜在听她感谢完神明的时候那句天性使然的and the god killer时,她脸上复杂的表情。

 

请大家一定要记住,希波吕忒从一开始就知道戴安娜是宙斯创作的god killer,她与其他阿玛宗人的使命是不一样的,或者说阿玛宗人的使命就是保护着戴安娜成长为必要时所需的god killer。

但在这样的过程中,希波吕忒却已经从一个“养母”真的变成了一个“母亲”,她不可谓是没有特殊感情的。

 

所以她不希望戴安娜接受训练,因为那意味着她会迎接自己作为god killer的命运。当她看到戴安娜在背着她训练的时候,她很生气,但是又在听了安提奥佩对于阿瑞斯总会回到人间的发言后,理性地认识到了那是戴安娜的命运,也是阿玛宗一族的使命,于是她同意了对戴安娜的训练。

这个时候她的眼角是有泪水的,因为这奔赴命运的抉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,是多么艰难。

而这一切还比不上,当她看到戴安娜终于觉醒了超越阿玛宗人的力量后,她哭着喃喃自语,“我都做了些什么呀”。

 

她对即将发生的一切,她对戴安娜要迎接的使命,看得一清二楚。而这命运会把戴安娜与她分离,她也许会面对戴安娜的失败,也许会面对她的成功,但是不管是哪一种,戴安娜都会因为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她以为的那样美好而遍体鳞伤。

 

我想,若是阿克琉斯的故事真的被搬上这舞台,人们会看到他的母亲——忒提斯,也拥有同样矛盾和不安的心情吧。

电影中希波吕忒和神话中的忒提斯拥有这样的共通性——她们是这样地爱着自己的孩子。因为不安于他们的命运,所以想让他们变得更强(训练戴安娜/把阿克琉斯放在天火中),希望他们不要去轻易地走向自己的命运(阻止戴安娜训练/阻止阿克琉斯去参与特洛伊战争),到最后,接受孩子的天性,接受这神谕中他们必然的结局。

 

所以希波吕忒在悲伤中放弃了阻止戴安娜的离开。

 

我非常喜欢这一场戏。希波吕忒不再是一个强硬的家长,而是一个眼含着热泪的母亲,一个看着一切发生,但是已经无力阻止的普通母亲

她捧着戴安娜的脸是多么地不舍,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地爱她。

然后用today,you just became my greatest sorrow,把她推远。

因为在一天之内痛失妹妹与女儿,让她认识到了这就是命运降临的一天。她曾经不想看到的悲伤、哀痛终于还是呈现在了她的眼前。而更痛的,还是一个母亲会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她远去,永远离开,并且,会在外面的世界受到无数的伤害。

 

*****

 

然后,说一说德军反派。

大概是人类中的“自大”与“傲慢”的化身。

从他与戴安娜的对话中可以看出,他自认为自己是最理解神的旨意的人,最接近神的人。他大概是“神的使命是征服人”和“人只配被他们的天性奴役”这类思想的最大信奉者。而鉴于工业革命已经把人从农耕文明的原始社会结构中解放了出来,曾经需要保佑风调雨顺的“神”已经荡然无存,他想做的,就是成为新“神”了——散播着恐惧而得到权力,被人敬畏的神。

 

我觉得鲁登道夫的塑造并没有特别不妥,可惜的恐怕是毒药博士这个角色,她原本还可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。她为什么与鲁登道夫合作,她期望的又是什么呢?我们只看到她作为败走的鼠辈时,面具下丑陋的、残缺的脸,象征着人类的脆弱与战争之殇,可是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如此地痛恨所有“人类”呢?是怎样一种神经质去支撑她做着这样与人性背道而驰的研究的呢?

我们不得而知。

 

*****

 

Wondersteve的感情美好得让我落泪,不管多少次。

从他在小船里因为听到这个理解以外的女人说“战争结束,就能让人们幸福地生活”时眼神发亮开始。

到他们在雪夜中的把酒言欢,温柔地舞蹈。

他拂去她秀发间的雪花。

他毫无退缩地看进她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天真与善意的双眼。

他不知道战争之外的生活是怎样的,所以他尽可能地描绘着最普通最温暖的人间生活。

 

然后他知道命运的时刻来了,知道这是自己要做的最正确的事情。

纵然不舍,也是从容的。他笑着紧握住戴安娜的手,

I’ll save the day, and you will save the world

这是多么美好的祝福啊。一个凡人竟然对神提出了期望。

 

他温和地走入了那个良夜。

 

留下她继续用神的一双眼,看尽世间的善与恶,美与丑,最平凡的人世。

战争结束的时候,战场上没有欢呼,放映厅中没有喝彩,她的脸上没有笑容。人们错愕于这战争的突然结束,又伤感于无数生命的离去。

纵然伦敦的街头一片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,她久久地伫立在这欢呼的人群中享受他带来的遗迹。

 

然后,没有人真的赢了。

 

*****

 

纵观整部电影,其实有不少缺点。一刷的时候被场面与气势,人物的魅力与他们的结局所震撼,二刷的时候却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地去回顾这一切背后的缘由。

 

昨天与阿肖的讨论之后,感到这部《神奇女侠》完全还可以更加饱满,更加复杂,更加深厚。也许是导演的个人风格的不同吧,这部《神奇女侠》对比扎导的作品可说是少了很多可以像BVS那样去玩味的细节,也没有那么多在同一句台词同一个镜头中就需要反复分析的信息。《神奇女侠》看起来是做了很多取舍,忽略了支线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,甚至有些让BVS粉丝失望地做出了很多迎合普通观众的改变,可是我依然认为,它的感情线索依然细腻充实,引人入胜。神奇女侠一步步觉醒都有迹可循,当你融入其中的时候,会完全被这样的情感转变所征服。

 

因为,就是有这样美好的人啊,不管人性多么复杂,善依然与恶共存。我们真的太需要去体悟去了解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爱,与希望了。

 

世界无时无刻不需要着这样的英雄。


热度: 64 评论: 3
评论(3)
热度(64)

心血来潮发点梗。cp来源甚多,但只吃特定